

名古迹游·寺庙祠院097(甘肃)

文/张晓锐
伏羲,"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与女娲一同被尊为华夏人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伏羲生于何时?又生于何地?关于此问题展开的讨论自古不断,且说法众多。拿伏羲的出生地来说,有甘肃天水说,河南淮阳说,河北新乐说等等,但至今仍未定论。

通往伏羲庙的石牌坊
虽然争论不休,但这并不妨碍这些地方以"伏羲故里"自居,还建起了供奉和祭祀伏羲的庙宇。其中,甘肃省天水市的伏羲庙就是规模最大的一座。
天水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的伏羲路上。
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为四进四院,整体上宏阔幽深。新旧建筑加起来共计76间,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等主体建筑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显得庄严雄伟,气势非凡。单看每一座建筑,无一不是金碧辉煌、雕栏画柱,极尽装饰之能事。
其中的主体建筑先天殿最为宏大。殿宇雄踞宽阔的露台之上,面阔7间,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纹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屡经重修,依旧呈明代风貌。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回廊,间架结构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间、次间、尽间隔扇门窗雕以盘龙、团凤、仙鹤、糜鹿等吉祥物图案,饰以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华丽精美。因阅历久远,色彩斑驳,时显沧桑气息。
其中最大的看点是,殿内的伏羲圣像,为明代原塑。圣像高3米有余,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龛之中,灵气逼人。塑像手托八卦太极盘,威仪古朴,目光炯炯,与远古神话中人身蛇首的模样完全不同,反而有点萌,十分亲民。所以说,天水伏羲庙的规模不仅在国内数一数二,而且还是国内唯一一座供奉伏羲塑像的庙宇。

伏羲庙内建筑古朴典雅、古木参天
从整座庙宇的规模及规制来看,我们可以断定天水伏羲庙在历史上的地位绝非一般。
史料记载,元代统治者对"三皇"特别推崇。他们认为,"三皇"应为伏羲、神农、轩辕。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成宗铁木尔,诣令全国各州、县,务必修建 "三皇"庙,以通祀之。
当时,天水市作为秦州府治,又是伏羲故里,因此,这里的"三皇"庙也便修得特别讲究。
此庙从建成到元朝覆亡,虽然只有六十多年光景,可是由于政局动荡,各方均受牵连,文化、宗教、教育等诸业日趋萧条。到明代初期,天水"三皇"庙已倾倒坍塌,不成样子了。
直到明代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在秦州指挥尹凤的倡导组织下,才在原"三皇"庙的基础上,重新起造庙宇,始称"伏羲庙"。
据记载,伏羲庙起初并不很大。自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起,巡茶御史陈讲,用了三年时间进一步开拓修缮,为伏羲庙的规模和布局奠定了基础。

先天殿内有国内唯一的一座伏羲塑像
到了清朝,天水伏羲庙也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先后历经清顺治十年、乾隆五年、嘉庆十一年、光绪十三年等不同时期的几次大修,才形成如今这样整肃宏伟、远近闻名的古建筑群。
相传正月十六是伏羲诞辰。在天水,人们这一天要到伏羲庙祭祀人文始祖伏羲,追思华夏民族遥远辉煌的历史,怀念人文始祖肇启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人们抚摸、辨识着年代久远的碑文,观赏着笔精墨妙的书画作品,可受到一次极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编辑 李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