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简史1778
文 雷剑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国人无不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当时,北京正在举行春闱会试,一些台湾籍、辽东籍的举人听到家乡将要落入日寇之手,个个悲痛万状,泣不成声。
维新运动的领袖
康有为回到广州后,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在广州设立了“万木草堂”,一面研讨维新理论,一面招收了大量学生,培养变法维新的人材。
这时,广东新会青年举人梁启超前来拜见,投在康有为门下。从此,师徒2人共同奋斗,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风云人物。
维新变法运动的风云人物
在广州,康梁2人写成了多部反对封建主义的著作,在《人类公理》中,康有为把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公羊三世说”、佛教的慈悲观念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及零散片断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结合在一起,画出了一幅无私产,无国家,人人相亲相爱,自由平等的“大同世界”美景,为维新变法作了思想准备。
康梁发动的“公车上书”虽然没能让光绪皇帝看到,但震惊中外,朝野上下影响极大,他俩立即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
固胶警之变、下发愤之诏
考完试,康有为中了进士,被授以工部主事的官职,但他嫌官小,办不成大事,没有到职上任,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变法维新的宣传鼓动中去。
在这段时间内,他一面继续上书给皇帝,一面结交朝野倾向于变革的爱国人士,又在北京和上海组织了“强学会”,创办了《中外纪闻》《学报》,大造变法舆论。
大造变法舆论
上海的强学会被封建顽固势力查封后,梁启超等人又创办了《时务报》,驳斥了顽固势力的谬论,继续宣传变法维新。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冬,以德国强占胶州湾为开端,西方列强占地的占地,霸港的霸港,加快了蚕食中国的步伐。
康有为第五次上书皇帝,希望光绪皇帝“固胶警之变、下发愤之诏,”决心变法。
此书措词激烈,送到工部后,又被顽固派大臣扣压下来不肯把它转呈光绪皇帝。可是,朝中许多官员却争相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也披露了出来,一时广为流传。
后来光绪看到了,深为感动,不禁大加赞賞。
立即回拜翁同龢
光绪皇帝对慈禧太后的专权很不满意,对朝廷的日益腐败衰落也忧心忡忡。
他深感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正是挽救大清皇朝灭亡,摆脱慈禧专权,提高君权的有效途径。
于是,他立即降旨:“将康有为的上书转发各省总督、巡抚,另抄清三份,呈太后与军机处并乾清宫存档。”
后来,康有为又向皇帝上了一书,被顽固派官吏搁置时,被光绪的老师,一品军机大臣翁同龢看到了。
他觉得康梁的变法主张有利于光绪亲政,改变后(太后)党擅权,国势日衰的残败局面,便降低身份去拜访六品主事康有为,但没有碰到他。
康有为闻讯受宠若惊,立即回拜翁同龢。
立即回拜翁同龢
经过彻夜长谈,两人十分投机。临分手时,翁同龢对康有为说:“皇上读了你的文章,十分赞赏。老朽有机会一定向皇上引荐,你即可直接面陈皇上,畅述变法之见!”
(待续)
(编辑 刘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