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简史1791
文 雷剑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联络18省的一千二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后,为推动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新刊,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力倡变法,梁启超成为主要撰稿人。
普遍提高国民素质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在维新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严复会同王修植、夏曾佑等人,在天津办起了《国闻报》,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他亲自写了23篇社论,抨击时弊,鼓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直至《天演论》的正式出版,给戊戌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严复没有直接加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政治活动,他在戊戌维新运动中的主要功绩是启蒙宣传。
光绪二十一年在《直报》上发表的《辟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最猛烈攻击封建专制政治、提倡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文字,被人誉为“类似卢梭的《民约论》”。这篇文章在思想上超越了其他维新派,思想界曾为之一震。
您能选出答案吗
第二年,洋务派张之洞在《时务报》上看到转载后,怒形于色,立即命人写文章反驳,并准备对严复进行迫害,后经别人劝说才未下手。
当时,梁启超在《时务报》上鼓吹民权,严复看后对梁启超说:“西方各国实行民主,是因为远在古希腊、罗马时已有民主胚胎,我以为,中国是个没有民主胚胎的专行君政之国,虽演之亿万年,不能由君而入民。”
戊戌变法前,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夫君权之重轻,与民智之浅深为比例,论者动言中国宜减君权、兴议院,嗟乎,以今日民智未开之中国,而欲效泰西君民并王之美治,是大乱之道也。”
严复的这些言论,一方面说明他这个口头革命派,在政治上是个褪了色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把“开民智”,普遍提高国民素质,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来看的。
在五四运动前的启蒙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严复把自己的心血全力倾注在传播“西学”和从事教育事业方面。
他翻译和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还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原富》,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群众肄言》《社会学原理》,英国资产级阶思想家、哲学家约翰·穆勒的《群已权界论》《论自由》,法国著名学者孟德斯鸠的《法意》(《论法的精神》)等多种。
他苦心孤诣地撰述了大量译著的目的,仍在于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术思想,继续宣扬西学救国,宣扬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这些译著不断地发挥着启蒙作用,在五四运动前的思想界,占有显著的地位。
“体、智、德”全面发展
作为一个教育救国论者,严复从26岁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起,到59岁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校长)期间,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以后又担任过复旦公学和安徽高等学堂的校长,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严复与外甥女何纫兰合影
1912年3月11日,严复前往京师大学堂接印,当时只有管理人员二三十人在堂,处于政权交替阶段,学部未拨发经费。当天,严复给外甥女何纫兰家书中写道:“存款只剩万余金,非一番整顿,恐将不支。”
他投身于教育事业,都是基于“开民智”和后来提出的“愈愚”(治疗愚昧)这样一种认识,他把教育看作是“强国根本”。
后来,孙中山与他面晤,谈及救国之道时,他仍把教育放在首位,说:“为今之计,唯急从教育上着手。”
严复认为,要自强救国,就要兴办新式学校,培养资产阶级的新人,这种新人要“体、智、德”全面发展。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
严复根据西方的教育制度为中国设计了新的教育体系。他较早地提出了教育要分三阶段进行,即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以及专门学堂和出洋留学等教育体制。
严复很重视家庭教育,提倡“言教不如身教”。同时也十分重视妇女教育。他听到上海创办女学堂的消息,十分费赏,他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自强自主的开始,妇女自强自立之日,就是中国转弱为强之时!
(编辑 刘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