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简史1788
文 雷剑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卖国求荣,与日本侵略者又开始了丧权辱国的和谈。李鸿章的卖国行径激怒了每一个有爱国心的华夏子孙。
有一人特别引人注目
这一年,35名翰林院的官员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弹劾李鸿章。
这35名官员中,有一人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新科状元张謇。
张謇,字季直,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他原籍江苏海门,因自幼居住在南通,一般人都说他是南通人。
他年少时就十分聪慧,才思敏捷。一天,他在蒙馆读书,蒙馆先生见有人骑马从门前经过,随口说道:“人骑白马门前过,”要张謇属对。张不假思索地续出下联:“我踏金鳌海上来。”
我踏金鳌海上来
科举时代朝廷发进士榜时,状元站在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石雕上接榜,故中了状元的人又称作“独占鳌头”。小小年纪的张謇脱口说出这样的话,真叫蒙馆先生惊喜万分,连连夸奖道:“有志气!有志气!”后来,他果然成了状元郎。
此事虽然被后人传为佳话,但张謇从秀才到举人饱受磨难,此后屡试不中,40岁时还没有考取进士,直到光绪二十年才如愿以偿,个中滋味,又有多少人能细解。
想找出一条富国强兵之路
在那漫长的应试岁月里,他曾为生计而四处奔波。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张謇认识了淮军头目吴长庆,进入他的幕府当文职雇员。他曾随吴长庆东征西战多年,甚至渡海去过朝鲜,与日本军队相对抗。
由于他多年走南闯北,结识了不少要人,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他也很赏识。
张謇在军中多年,亲眼目睹了官僚们的腐败,华夏大地的落后和贫穷,对现状越来越不满,他总是苦苦思索着,想找出一条富国强兵之路。
考中状元后,他虽然按例进入最高学府翰林院任修撰,但他的心仍然在为祖国的前途而担忧。
屈辱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张謇忧心如焚。
忧心如焚
当时,封建士大夫中有一种普遍的认识。他们以为,列强之所以强大,是由于“船坚炮利”。中国要强盛,就要像日本“明治维新”时那样,发展实业。
张謇也是其中之一。
放松了对民族资本的控制
他毅然决定放弃状元郎的诱人任途,以办实业来救国。
所谓实业,是当时对工商业的通称。
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得极为缓慢。远在明代中叶,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产生。那时候,苏杭一带有不少从事丝织业的机户,他们雇佣了不少机工,机户和机工的关系,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由于封建官府的勒索压榨,封建行会也时时作祟,资本主义的萌芽只能在重重压力下艰难发展。
到了清代,李鸿章办洋务,不自觉地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使它在夹缝里艰难地成长。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李鸿章办洋务已遭惨败,清政府为解决自己经济上的困难,被迫放松了对民族资本的控制。
张謇在这样的形势下,想以办实业来救国,着手筹办工厂。
组成了一个6人董事会
南通一带是棉花产地,棉花的产量高、质量好、价格低。棉布人人要穿,不怕没有销路,于是他就决定先办棉纺厂。
新办厂没有钱可不行,张謇倾其所有,仅有白银二千两。
这点儿钱别说是建厂房、买机器,连零碎开销都不够。他思来想去,只有设法集资,才能筹得办厂款项。
经他东奔西走,到处求人,总算组成了一个6人董事会,由张謇任董事长。他们各自拿出一些钱,再设法筹集资金,准备创办“大生纱厂”。
准备创办“大生纱厂”
没想到才过几天,仅有的6个人产生了矛盾,有人要退出。但张謇毫不动摇,继续为办厂奔忙。
(待续)
(编辑 刘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