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风情·悠悠乡愁128
文 张德一
时光回到上世纪60年代初,上学前的多半年,我无事可做,整天东游西逛,既结识了一些伙伴,也对晋源区古城营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古城营的人那时衣着很古时。男人们冬天多穿黑布做成的对襟或掩襟棉衣,春秋二季穿同式样的夹衣,夏天穿蓝色或白色布衫,所缀扣子都是那种用布条结成的桃形疙瘩扣,腰里总要系一条布腰带(老年人用黑、蓝色,年轻人用浅色布,还要在上面绣花绣图案);裤子多为前后不分的掩裆裤,一般都要将裤角扎住。脚上多穿那种用细麻绳实纳帮底,前面从鞋底至鞋面卷成牛鼻状的鞋,十分结实耐穿;袜子也是纳底布袜,有黑白两种颜色,一般年轻人和小孩子非寒冬不穿袜子。

古城营村阿育王塔
成年男人头上都不带帽子,一律围毛巾,罩法有前挽、后挽、偏挽、全包或半包等各种式样,数量从1条至10余条不等,俗称"疙楞只";男孩的头上多留"小辫""马鬃"或"舅舅毛"(后脑勺留一小撮头发)。女人们的衣饰比较华丽(中老年者除外),上衣多是大红大绿的花布;裤子一般是蓝、灰色为多,也不扎裤角(中老年者除外)。足着黑、灰、蓝色平跟布鞋;头发一般是"女辫妇髻",也有剪发头,头上除天热多罩头巾,老年妇女则梳"毛托托",戴青绒太平帽。所有的大人、小孩多是冬穿棉、夏穿单,春秋两季着夹衣,似乎根本不穿毛衣、绒衣和秋衣。
那时,属于我个人的东西很丰富,一是玩具,另一是小人书。玩具有小汽车、大汽车、橡皮青蛙、橡皮大象、小锅、小碗、小火炉、木刀、木剑、排皮、皮球、万花筒、望远镜及各种步枪、手枪等;小人书更多,光成套的就有《水浒》《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由于有了这么些东西,所以愿意找我玩的人很多,除年龄相仿者外,许多大孩子也来与我玩耍,借我的小人书看;庙西街北头有个田富忠,耍的惯了,用1根木杆和若干胶棍(高梁杆)帮我们家搭了个简易厨房,上面搭块油布。

那些年看过的小人书
认识的人多了,走动的地方也就多了,楼儿底、寨儿底、堡里、莲花池堰、杨房、官道、东街儿上(庙东街)、后营里,几乎无处不去、无处不玩。最让人诧异的是古城营有那么多土城墙(晋阳古城城墙遗址),那么多小庙庙(土地庙、蔡伦祠、玉皇庙等);走进再穷再恓惶的人家,也能看到钱柜或躺箱上摆放着穿衣镜和胆瓶等物件,后来才知那些东西都是"土改"时分下有钱人家(地主、富农)的浮财;还有就是有那么多用长木杆搭架成的羊圈。里面圈满了羊,这是从来也没有见过的。
我最常去的地方,还是庙西街的九龙庙。庙上(庙西街、庙东街的总称)因九龙庙而得名,有庙西、庙东两条南北街道,北面又有一条横街连通。直对庙西街的横街路北有一砖砌圆门洞,上面是真武阁;直对庙东街的横街路北是玉皇庙(俗称玉帝爷庙),规模不算很大,仅三间殿宇和一小院。那时迎泽社有9个生产队,庙西街以九龙庙为界,南面的人家归六队,北面的人家属七队。

九龙庙
九龙庙位于庙西街中段路西,是村里除惠明寺(即学校所在地,俗称古 城寺)以外的最大庙宇,有正殿(俗称大殿)偏殿、耳厅、厢房(俗称南、北梁房)、土地祠、井神祠、戏台、钟楼、鼓楼及南北两个小院,十分排场、齐楚;尤其是临街中门(庙门,在戏台下面)与两偏门(钟鼓楼下)之间的平台上,有两个高大威武的铁狮子,偏门南北还有两个带基座带戗柱的能通过马车、汽车的高大牌楼(牌坊),更使这座庙宇宏伟、壮观。我经常在北面那只狮子身上耍,那是一只雄狮,浑身油光黑亮,大张的狮口里面有一只铁蛋,可来回转动,正好被牙齿卡住取不出来。我从狮腿爬上去,坐在狮子的头顶,手里舞动着宝剑或长矛(后来父亲又给我买回一杆唱戏用得银灰色带白缨的长矛),感到十分得意和威风。有时候我也进庙,去戏台上舞枪弄剑,当然都是在瞎比划。
(编辑 武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