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节庆568
文/武慧生
宾阳炮龙节是广西宾阳县独有的一种传统节日,是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间节庆,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色彩。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
宾阳炮龙节包括游彩架、灯会、舞炮龙等活动。舞炮龙由总指挥(亦称会首)发号施令,舞龙者均赤膊上阵,头戴如清朝官兵之帽(均为竹编并涂抹黑色)。炮龙以龙珠、龙牌、锣鼓、文武场开路,照明及护龙队首尾随龙而进,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夹道相迎,将事先准备好的鞭炮拿出来燃放,抛向炮龙。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之说,故称炮龙。
炮龙节
传统炮龙年年舞,年年传统舞炮龙
宾阳舞炮龙孕育于宋、元朝,发展、形成于明朝、成熟于清末民国,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历史渊源的悠久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众参与的积极性等特征,不但具有独特的中华龙文化研究价值,也具有满足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
据传,在北宋侬智高起义时,三联杜区是宾阳府所在地,当时官兵与起义军就在附近激战,但未分胜负。于是官兵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正月十一这天全城扎起炮龙张灯节彩,而城里居民提前过起了元宵节,城内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侬智高探得消息后被迷惑了,以为对方正在过节不会有军事行动,放松了警惕,结果被官兵突袭打败了。此后,当地的居民便每年都定期过起了炮龙节。
炮龙节趣俗
点睛仪式——
开始的点睛仪式,一个阿婆拿着一只鸡,咬破鸡冠,把血蘸在笔上,涂在龙的眼睛和舌头上,随后开始舞龙。
令人称奇的是,舞龙者都是赤裸上身。在点睛仪式之后,人群中马上有人点燃鞭炮扔向龙身炸龙,噼里啪啦的鞭炮不停从各个方向扔往龙身,而袒胸露背的舞龙者则快速舞龙躲避。在炮龙老庙,二十条巨龙左腾右挪,开始向周围街道进发。
鞭炮炸龙
每到一处,无数的炸龙人紧紧围追;每家每户也从房顶点燃鞭炮,从高空炸龙,舞龙者则不停奔跑躲闪。据介绍,鞭炮炸龙,主要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富贵平安。炮龙在炮光中游舞时,很多胆大的游客纷纷挤到炮龙周围,伺机钻龙肚。
游彩架——
游彩架即彩架游行。游行的队列由彩色台架、舞龙、舞狮、彩灯、音乐柜等组成,队伍长有半里甚至一里以上,由狮队开路,舞龙保尾,中间彩架4台,每台配一套文武场(乐队)。每台彩架由4人肩抬,台上以数个孩童扮饰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造型,每人坐立于特制的手指或佩带的伞、扇、剑、弓、刀之类的小道具上,装配巧妙,神气妙趣。
吃灯酒——
是宾阳人民欢度炮龙节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这天也是正值正月十一那一天。“灯盏花开欢盛世,酒香人醉乐绵绵”,这是古人赞颂宾阳灯酒节的诗句,也描绘了太平盛世喜庆丰年的美好景象。灯酒本是“丁酒”,是有喜得贵子(民间也叫“添丁”)的人家为了表示庆贺,献出阉鸡等好菜好酒宴请邻居街坊共同庆祝,同时希望来参加的各家各户也人丁兴旺,来年喜得贵子事业兴旺发达。“丁酒”仍是北宋以前人民所说的“丁酒”,只是赋予了灯酒会时人们联络感情,规划创造美好未来等更多新意。
炸炮龙——
晚上19时00分至次日凌晨,轰隆的炮声震耳欲聋,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火把此刻挥动着,佛光寺前临浦街已是一片火的欢腾,此时人群在这里欢呼着,不知疲倦的游客伸长脖子望着,生怕错过每个精彩的镜头。
舞龙者头戴藤帽,身系腰带,吆喝着赤膊上阵,任由鞭炮在身边爆炸。炮助龙兴,龙凭炮威,18条巨龙时而高昂起头,向天空喷射出一团团火焰;时而摇摆奔腾,和光彩夺目的大金珠相互辉映。一串串的电光爆竹,惊天动地脆响,为巨龙助威助兴。
钻龙肚——
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都夹道相迎,将事先准备好的鞭炮拿出来燃放。有的家庭一买就是几十万头的鞭炮,从自家4楼悬挂而下,要燃放完这些鞭炮,起码需要20分钟。炮龙在铺天盖地的爆竹中左右翻腾起舞,给每一户人家叩头送福。
群龙共舞
在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当这一家的爆竹未放完时,炮龙是不能到另一家去舞的,因此,往往是一个通宵,炮龙才舞过一条小街。
当龙在炮光中游舞时,人们纷纷挤到回廊下,伺机“钻龙肚”,即从龙的肚皮下穿行。
抢龙珠——
龙身的每一件东西都代表着吉祥如意:捋下几丝龙须,系在家畜栏上,能求得家畜无病无瘟;扯一小块龙皮,保你五谷丰登;最吉祥的是取得龙含于口中的财珠,商人获得此珠就能生意兴旺、财源广进。所以,引来人们不遗余力地“抢龙珠”,以博得一年的好兆头。
炮龙舞到村头街尾,舞龙队集中到既定地点,由会首举行传统送龙仪式,然后生火将龙焚烧,送龙升天。
(编辑 黎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