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风情·奇趣76
娄烦的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别具风情,极有可塑性。在我们对《西游记》中所展现的民情风俗和娄烦民情风俗作一番比较研究后发现,《西游记》无论从娱乐、礼仪、生产习俗,还是方言俗语,活灵活现就是一幅娄烦民情风俗图。
(分布)
娄烦县是山西省太原市下辖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1′—112°02′,北纬37°51′—38°13′,地处太原市西北部、吕梁山腹地、汾河中上游,距省城太原97公里,东依古交,西邻方山,南毗交城,北连静乐,西北与岚县接壤,是集山区、老区、库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太原最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
娱乐习俗——

娄烦吹鼓手
响工,又叫吹鼓手、八音班,特别是吹鼓手,是娄烦一带对八音班的俗语特称。娄烦响工,是娄烦地区婚丧嫁娶等许多隆重民俗活动中采用最普遍的娱乐方式。曾经有学者说响工的发源地就是娄烦。
响工班的领头乐器,娄烦俗称大号,又叫牛腿大号或嚎天筒,有六尺左右长,号杆中间一段是牛腿,传说是取太上老君所骑青牛腿之意,其声音也模仿老君青牛的叫声,沉闷悠扬,惊动三界,有驱邪避瘟之效。响工的主乐器娄烦俗称号儿,又叫喇叭或唢呐,还有个奇怪的名字叫黄金塔,原来其形状,系仿照托塔天王李靖手中的黄金宝塔制成。响工班的铙钹,就是弥勒佛祖降妖伏魔的那个宝贝金铙。《西游记》中天兵天将擂的天鼓与响工班的鼓一模一样。
据考证,《西游记》中提到的“八音”“吹鼓手”“笙”和“管弦”,就是娄烦俗语所说的响工。书中提到婚丧嫁娶庆贺之事,处处都有“笙歌音美,管弦和谐。”如:
《西游记》第60回:孙悟空为借芭蕉扇去找牛魔王,见牛魔王正和乱石山碧波潭老龙精聚会,自然少不了“八音迭奏杂仙韶,宫商响彻遏云霄。”
第96回:寇员外为唐僧送行,“觅一班吹鼓手乐人,南寺里请一班和尚,东岳观里请一班道士。”
礼仪习俗——

娄烦哭丧习俗
娄烦地区老人下世后,从入殓到出殡,一直到过七日,过百日和过周年都有哭丧的习俗。女儿和媳妇守灵时,怀念父母恩德,编成词,用唱悲歌的形式,一边哭,一边唱,引来不少看客,对哭丧水平指指点点,评头评足。一是看哭词编得好不好,即会哭不会哭,二是看哭得恓惶不恓惶。女儿哭爹,自然情真意切。媳妇哭公公,可就有差别了,有真哭的,有干嚎的,也有蘸唾沫假装眼泪的,也有设法打几个嚏喷,弄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那些哭得悲痛的人,常常感动得看客也陪着流泪。使哭丧与看哭丧,成为娄烦丧葬活动中的一大景观。早午晚守灵时,为防止死者阴魂不散,出来作祟,要互相陪伴,因此不敢一人独坐。中国历史上有重男轻女思想,但这种思想在娄烦并不严重。因为每个人都想在自己去世后有女儿在棺材边痛哭。一旦没有女儿,死后无人哭,被认为是人生一大憾事。
下面我们不妨把《西游记》中描写哭丧的内容引述如下,看看与娄烦哭丧风俗像不像:

电视剧《西游记》中猪八戒哭相
(《西游记》第39回)行者道:“哭有几样,若干着口喊谓之嚎,扭搜出些眼泪来谓之啕。又要哭得有眼泪,又要哭得有心肠,才算着嚎啕痛哭哩。”八戒道:“我且哭个样子你看看。”他不知哪里扯个纸条,拈作一个纸拈儿,往鼻孔里捅了两捅,打了几个涕喷,你看他眼泪汪汪,粘涎答答的,哭将起来,口里不住的絮絮叨叨,数黄道黑,真个像死了人的一般。哭到那伤情之处,唐长老也泪滴心酸。
(第86回)八戒越发伤悲,丢了钯,伏在坟上,手扑着土哭道:“苦命的的师父啊!远乡的师父啊!那里再得见你耶!”行者道:“兄弟,且莫悲切。这妖精把前门堵了,一定有个后门出入,你两个只在此间,等我再去寻看。”八戒滴泪道:“哥啊!仔细着!莫连你也捞去了,我们不好哭得;哭一声师父,哭一声师兄,就要哭得乱了。”
生产习俗 ——
山西煤炭储量,居全国之冠,娄烦储量也很大,煤炭在娄烦的开发利用,也有很久的历史。娄烦县静游镇西有一条20多里深的大沟,名叫“石炭井沟”。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从晋朝到元朝这段历史时期内,煤就叫石炭。石炭井沟这一名称,说明在煤叫石炭时期,这里就有了最原始采煤矿井了。
据史料记载,山西在南北朝时期土法采煤已十分普遍。石炭井沟不仅地下藏煤丰富,而且沟两岸的山崖上就有一层瘦煤(褐煤)裸露,开采很方便。由此可以推断,在煤开始叫石炭时期,即两晋时期,娄烦人就学会采煤用煤了。从此娄烦藏煤丰富的静游镇和天池店乡,大部分男劳力祖祖辈辈以下煤窑为生,窑黑子就成了煤区的主要职业。
稍微熟悉娄烦民情风俗的人一看,那个黑风洞里的黑风怪,就是从娄烦煤窑里爬出来的一个窑黑子。

电视剧《西游记》中的黑风怪
第17回写到,黑风山有个黑风洞,黑风洞有个黑风怪。你看他怎生模样:碗子铁盔火漆光,乌金铠甲亮辉煌。皂罗袍罩风兜袖,黑绿丝绦殚穗长。手执黑缨枪一杆,足踏乌皮靴一双。眼幌金星如掣电,正是山中黑风王。行者暗笑道:“这厮真个如烧窑的一般,筑煤的无二!想必是在此处刷炭为生,怎么这等一身乌黑?”
方言习俗——
娄烦方言中,“侮”是伸或掩的意思。如歇后语“坐上飞机侮脱足——不知地深浅”,俗语“一手难侮两耳”。
这两种意思,《西游记》都用到了。如“他还与老孙侮手”(第15回),“把手侮着嘴揉一揉”(第74回)。
娄烦方言小孩拉屎叫“把把”。
《西游记》第44回孙悟空对背上的红孩妖精说:“若要尿尿把把,须和我说。”
娄烦方言脱光衣服叫“脱剥”。
第73回孙悟空对蜈蚣精说:“我儿子!打不过人,就脱剥了也是不能够的!”
娄烦方言,“害”有嫌、觉得的意思。
第71回“但沾身就害身疼,但沾手就害手疼”,就是用的这个意思。
娄烦方言“馕”是吃的意思,而且不是吃一般的食物,是指吃很不好吃甚至是不能吃的东西。娄烦有一民间谜语,谜面为“黄笤帚,盖糠瓮,有人供(猜)见馕一顿”,谜底为“茅瓮”。
这么细微的地方,都被《西游记》作者捕捉到了,唐僧、孙悟空骂猪八戒,张口闭口就是“你这饟糠的夯货!”
此外,娄烦方言中把禽类啄人啄食叫成“鵮”和“嗛”,把一个人自言自语称为“念诵念诵”,把背地里做些小动作叫成“估倒”,把拉扯叫成“拽扯”,把制造悬念或闯祸说成“弄喧”,把替人受害叫“顶缸”……这些词语,都能在《西游记》中找到踪迹。
(据《 <西游记 >与娄烦民俗》 改写 武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