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简史•文明演进209
文 孙华丽
一队队士卒如同凶神似的四处抓人,大大小小的监狱一下子人满为患,闹市口天天都有斩头的场面,许多同情者也被捕遇害。宦官还以朝廷的名义,严令各地官府逮捕党人,宁可多抓、多杀,不要漏掉一个人。
东汉元康元年(公元166年),发生了第一次“党锢之祸”,全国各地一片恐怖。掌握朝政大权的宦官诬陷李鹰等人结党营私,扰乱天下,下令大肆捕杀知识分子和一些正直的官僚。
车上走下来一位五十多岁的老者
宦官捕杀党人的消息传到了颍川(今河南省禹县附近),许多名列党籍的人和他们的亲朋好友连夜出逃。那些未出逃的人纷纷被捕入狱。颍川太守的官衙门前,围着一群群被捕者的家属,他们个个心急如焚,大声地哭诉着,不知道如何是好。站在一旁的士卒全副武装,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人群。
这天上午,一辆马车缓缓地驰来,停在官衙的门前。从车上走下来一位五十多岁的老者,他身穿灰白色的长衫,头戴儒巾,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胸前飘着长须,给人一种神采飞扬的印象。人们见到他,像是见到了久盼的亲人,一齐围了上来。

像是见到了久盼的亲人
这位老者名叫陈寔,字仲弓。
在他当太丘地方的长官时,为政清廉、体察民情。有一次,一个强盗想劫财害命,当场被人抓住了。陈寔前去处理,走在半路上听说有一家老百姓生下孩子不肯养育,便掉头去处理这件事。他手下的人说:“大人,劫财害命事大,应该先去查办。”陈寔说;“不,劫财害命一事,怎么比得上骨肉相残这件事重大呢?”
他尊老爱幼,执法严明,因而深得当地吏民的厚爱。后来因手下人犯法,他自动弃官回乡。回到家乡以后,陈寔对乡民邻里非常和气,遇到邻里之间发生争执,他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是非分得一清二楚。乡民们都说:“宁愿受到刑罚的处置也不愿意让陈寔批评。”
我是党人,来主动入狱
陈寔见众人围住了自己,连忙安慰他们说:“各位父老乡亲,请不要焦急,朝廷捕杀党人,不是滥抓乱押。”一位年轻人大声说:“家父在家开门授徒多年,只因讲了几句对宦官专权不满的话,不知何人诬陷家父是党人,昨天夜里便把家父抓走了。这还讲不讲道理?”青年人的话音刚落,众人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人甚至高声怒骂起来。
陈寔心平气和地向众人摆摆手,叫他们安静下来,这才说:“你们的亲人被官府抓去了,其实他们许多人并不是党人。李膺虽说是士人的领袖,但颍川认识他的人并不多,和他有联系的人就更少了。若要找出一个真正的党人,那个人就是我。因为我认识李膺,和他有过书信交往,我马上去见太守,主动入狱,并请求他把你们的亲人全部放出来。”
众人听完陈寔的话,都愣住了。官府大肆捕杀党人,他人唯恐躲避不及,谁还敢引火烧身说自己是党人呢?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党人是要被杀头的!陈寔却面带微笑,神色自若地朝太守官衙里走去。

官府大肆捕杀党人
众人见陈寔要走,这才猛醒过来。一位老太太拉住他的衣袖,动情地说:“陈大人,您的情义我们领了,您可不能去,那是性命相关的事。”
陈寔轻轻拍拍老太太的手,说:“我不能眼见你们的亲人受到诬陷,自己却躲到一旁。我主动入狱,可以免去他们的罪名。你们先放心地回去吧,注意保重自己的身体。”
老太太松开手,忽然在陈寔面前跪下,其他人也跟着跪下了。陈寔大惊,赶紧扶起老太太,并连忙对众人说:“各位父老乡亲,请赶快起身,我陈寔无功无德,不能受此大礼!”说完,他大步走到太守官衙门前,对守卫的士卒说:“告诉太守,我是党人,来主动入狱。”
前几年发生过这么一件事
颍川太守是宦官张让的亲信,刚刚上任3个月。昨天夜里,他忙着抓党人,没有好好地睡觉,此时正躺在床上闭目养神。一个府吏急忙跑进来报告说,外面有一位老者自称是党人,请求入狱。太守一听,从床上坐了起来,像是不相信似地望着府吏,府吏又把他刚才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太守这才慌忙穿衣,叫府吏把老者带入公堂。
陈寔已站在公堂下,太守进去就拍起桌案,怒声问道:“你是何人?竟敢自称是党人,闯入太守官衙?快说!”
陈寔还未回答,站在太守身后的一个府吏就悄悄地说“太守大人,他就是陈寔!”
太守听说眼前站着的人是陈寔,心里不禁一怔。他未上任前就听说陈寔是位名士,为人讲信用,深得民心。但他不懂得官场的规矩,得罪过许多人,自己的一位远房亲戚就曾被他杀了。太守一想到这件事,难抑心中的怒气恶狠狠地说:“你就是陈寔?本太守正要找你呢!我知道你在当太丘长官的时候,不经过诉讼就杀了一个手下的官吏,有没有这回事?你知道你杀的人是谁?他是本太守的一位远亲。”

本太守正要找你
陈寔默然不语,他记得前几年是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天,手下的一个小官吏向他请假,说是自己的母亲得了重病。陈寔不仅准假,还给了他一些银两,让他速去为母亲治病。可是,第二天有人来报告说,那个小官吏根本就没有回家,而是在一个茶馆里酗酒赌钱。陈寔派人查实后,当即逮捕了他,并命令狱吏将他处死。没想到被处死的小官吏竟是眼前这位太守的远亲。想到这儿,陈寔爽快地说:“是有这么回事,我命令狱吏把那个假称母亲有病的人杀了。”
(待续)
(编辑 黎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