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趣集萃109
作者 武慧生
花甲礼,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为年满60岁生日的老人所举行的重要礼仪之一。所谓花甲,这一说法源自中国古代的历法,每60年为一个循环,称为一甲子,如此周而复始。因此,60岁的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年。
自古以来,朝鲜族就把尊重老人视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礼节。朝鲜族同胞每逢60大寿都要举办寿礼,称为“花甲宴”,他们把60岁看成是人生道路上的分水岭,因此花甲礼也是朝鲜族人民生活中重大的人生礼俗。

朝鲜族花甲礼
花甲宴是由生日祝寿和尊重老人的风俗演变而成的,最初产生于朝鲜的王室,后来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阶层。这一习俗,生活在中国的朝鲜族也一直保持,主要流传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东北三省朝鲜族聚居地区。2011年,朝鲜族花甲礼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朝鲜族的花甲礼源于“高丽葬”的故事
据《韩国民族文化百科大事典》记载:在高丽朝鲜时期,国家规定老人到了60岁就必须扔到山里,让他们活活冻饿而死,十分残忍。但是有一位孝子不忍老父饿死,便把老父偷偷在山中藏了起来,每天送饭供养。
后来,中国的皇帝得知这一习俗,深感有违孝道,便给高丽王出了3个问题:分辨长得一模一样的两匹马的母子关系,两头粗细一样的木棒的根梢,颜色一样、大小相等的两条蛇的雌雄。
高丽王召集君臣商议,可是满朝文武无人能辨,举国上下也无人能想出对策。
孝子与父亲谈及此事,父亲便告诉儿子:给那两匹骒马少量的草料,如果是老骒马必然推草料给小骒马吃;把那木棒扔到水里,根部必然沉到水下,梢部必然浮在水面上;把那两条蛇放在柔软的绸缎上面,躁动不安的必定是雄,温顺不动的必定是雌。
君主听闻答案后要奖赏孝子。孝子便说出真相,高丽王由此猛醒过来,认识到老人拥有年轻人没有的生活智慧与经验,便下令废除了弃老于山中的恶习。从此,花甲礼便替代了“高丽葬”,孝道在朝鲜流行起来。
喜庆热闹的花甲宴
朝鲜族花甲礼形成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家中老人过60岁生日这天,儿女们为老人大摆宴席,广邀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朝鲜族花甲礼有着比较严格的程序,主要分为摆寿席、献寿、放寿席、闹寿夜、分寿桌等项目。传统的仪式一般在农家院里举行,寿星夫妇以及亲属及其子女必须穿着民族服装。
古时参加这种较为庄重的庆典都要身着白色的民族服装,发展到现代,对服装的要求已不那么严格了,大家都比较喜欢穿上颜色鲜艳的服装,更衬托出喜庆的气氛。寿星当天穿的服装必须是儿女们特意准备的礼服,不能向别人借用,以后也不能借给别人,花甲宴之后要保存起来,等到老人离世时穿着。

行大礼
花甲礼的重头戏就是献寿,即要对寿星敬酒、行大礼。先是由主持人介绍寿星的人生经历,然后儿女、近亲子孙及其配偶,按长幼之序,依次走到寿桌前,向老人行跪拜大礼并各献一杯祝寿酒,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
献寿之后便是娱乐性的祝寿,此时,朝鲜族同胞能歌善舞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在寿台前或唱或舞,极具朝鲜族特色的顶瓶祝寿舞常常会出现在这个即兴表演的祝寿环节中。来宾或表演者头顶装有过半果酒的玻璃瓶,击节起舞。舞者时而轻盈的移动,时而原地盘旋,舞姿舒展,技艺精湛,既展示了朝鲜族妇女能歌善舞的特长,又体现出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接着便是放寿席。花甲寿宴要摆大桌,糖果、肉品、糕点和酒水等各种漂亮的食物要摆上满满一桌,其中鸡和鱼必不可少,水果中桃子是不能少的,这几样都是有着吉祥寓意的食物。主食一般是打糕和千层饼,这也是朝鲜族的传统食品。辣白菜虽然也是朝鲜族美食,但花甲宴不能上,否则会被客人当做笑柄。
花甲宴通常是中午举行,延续的时间越长,主人越高兴,经常一直持续到晚饭时间。结束后,家人及亲朋还会欢聚一屋,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在各路亲朋临别之际,主家要分寿桌,把寿桌上所摆的糕点果品分赠给亲友。
热情好客的朝鲜族朋友为了延续喜庆的气氛,也为了答谢帮忙的亲朋好友,一般会选在花甲宴后的第三天再次回请,相当于一个小总结会的形式。
(编辑·赵晋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