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魂·为中华献身189

作者 郝一燊
唐凤喜好不容易打掉了东山包上的敌人,回到阵地后,发现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他没有气馁,认认真真地挖工事,收集弹药。敌人又开始进攻了,他拿着捡来的美军的机枪、手雷,打起了一个人的保卫战。
1951年10月初,美军集结了第7师、第24师、李承晚军第6师、第2师大约7万人,向金城一线发起猛攻。敌人的飞机大炮猛击我轿岩山阵地的每一个山头。在这紧急关头,一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班长独守68号阵地两天两夜,为大部队支援赢得了时间。他就是唐凤喜。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
68号阵地上有五六个小山包,唐凤喜的机枪就放在最高的一座山包上。山下密林里是时刻准备发起攻击的美军。唐凤喜神情坚毅,紧紧盯着山下,他已做好了准备。
拂晓,这一刻终于来了。敌人百炮齐鸣,黑色的夜空被火炮照成了白昼。68号阵地像一座突然爆发的火山,天摇地动。
炮火持续了很长时间,许多战友都牺牲了。唐凤喜成为了阵地上最大的“官”。他带着战友们,守着其中的两个山包。
美军地面部队开始攻山了。
唐凤喜真行,机枪、手榴弹、自动枪,样样在行,一打一个准。他还会用敌人的“八粒快”(M1加兰德步枪),一次就撂倒六个美国兵。
美军的不顾一切的冲锋,虽然损失不小,但终于有所成效。他们占领了唐凤喜东边的山包。这直接威胁到了唐凤喜和他战友们的安全。为了打掉那里的敌人,唐凤喜只身一人从后侧翻进了荆棘丛中。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唐凤喜就从荆棘丛爬到东山包。虽然这之间只有一里多长的路程,但对唐凤喜来说却比翻越千山万水还要困难。只要他爬行时头部稍稍抬高一点,就很可能被敌人发现。他只能屏住呼吸,将全身力气集中在肘部一点一点地往前挪。荆棘和身下的石子划伤了他的手肘,鲜血直流。但他都没放在心上,坚持爬到了东山包下。
“呼!呼!”唐凤喜连扔了两颗手榴弹,东山包上的敌人终于哑火了。

美军的大炮发出震天的轰响,让志愿军的阵地为之震动
唐凤喜又回到了原来的阵地。可是形势更危急了。战友们有的死了,有的被打散了。阵地上只剩下了他一个人。敌人的重机枪在他的左右两侧吐着火舌,成群的敌人离唐凤喜还不到100米。他三面受敌,背后又是一道难爬的山崖。唐凤喜看着模糊的山影默默地告诉自己:“守住它,不能让敌人爬上来!”他顺手捡起两颗手雷,带了一把铁锹赶紧挖工事,当敌人发起冲击的时候,唐凤喜已经从刚挖好的炮弹坑里进入了射击位置。
敌人发起一阵阵进攻,东边的刚被打下去,西边的又上来了,有时两边的敌人一齐出动。战斗的激烈使唐凤喜顾不得手榴弹弦已经拉破他的嘴角,勒破他的手指,身上的鲜血浸透了单衣服,他只看到三面的敌人在一个个地倒下去。机枪不叫了,手榴弹和手雷也都打光了,唐凤喜乘着烟雾,赶紧跳出弹坑,捡起敌人的枪,还顺手摸回了一些手榴弹和子弹。
唐凤喜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晚上8点,战场沉寂了。唐凤喜的伤口还在往外流着血,为了减轻疲劳,唐凤喜抓起一块冰凉的石头,放在自己火辣辣的舌头上。他又挣扎着爬起来,看着暗处,盯着敌人。突然,两边的敌人又一个个地上来了,唐凤喜急忙跪起一条腿,一个个手雷向敌人扔了过去。他正打着,一颗手榴弹在他的身边爆炸,他从炸塌的炮弹坑里往外爬,觉得左腿疼得很,但唐凤喜没有顾得去看是哪受伤了,又伏下来向前边投手榴弹。

唐凤喜立功奖状
不知什么时候,一群敌人转到唐凤喜侧后了,敌人向他围上来,他使劲举起机枪,开火!敌人成片地倒下去了,但唐凤喜也倒在了地上。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他醒了,浑身是血。他下意识抓起胸前的枪,枪膛里空荡荡的。他又在身边摸到一颗手榴弹,抓在手里。一颗照明弹将漆黑的夜空,染成了银色。唐凤喜借着光亮,看到几个人上来了。他刚要准备拉响手榴弹,才发现原来是自己人。他认得是副连长。他用尽全身力气,高喊:“我是唐凤喜!”可对方只是看着他,不说话。
副连长过来,扶起他,嘴里一直动。唐凤喜却听不到,原来他被炸聋了。幸运的是,他没死,成为当时享誉中朝的“孤胆英雄”。后方医院治疗期间,国内不少群众给他写信,有的学生给他寄去了红领巾,还有成百上千的人向唐凤喜要照片。这些荣誉他都看得很淡,病好后,又走上了战场。
(编辑 赵晋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