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简史1789
文 雷剑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卖国求荣,与日本侵略者又开始了丧权辱国的和谈。李鸿章的卖国行径激怒了每一个有爱国心的华夏子孙。
南厂始终未能建成
当时中国自己不能造棉纺机,都要从外国进口。这些机器价格昂贵,张謇靠集资得来的几个钱根本买不起。
就在他走投无路之际听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原来,湖广总督张之洞见棉纺织业有利可图,也动起了利用商人资本的念头,打起了招商的旗号。
张之洞打起了招商的旗号
他根据湖北所产棉花的特点,购买能纺十支及十六支纱的纺机九万七百余锭。
按照他的计划,资本的分配“或官二商一,或官一商二,或官商参半”。
这家纺织业分南厂和北厂,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北厂建成投产,而南厂始终未能建成。南厂的机器四万七千余锭远抵湖北时,张之洞已调任为两江总督。
这么多的机器白白地留给别人他当然不干,于是来个机随人迁,将这些机器运至江苏,准备以六十万两白银的代价移交给苏州商务局招商。
哪知苏州的绅商观望不前,招商不成,只好又将这些机器运到上海存放。没想到一放就是5 年,成了官家的累赘。
后来刘坤一继任两江总督,对这些机器也很头痛,只巴望早点儿有人将它买去。
筹集五十万两为商股
张謇过去与张之洞很熟悉,打听到这批机器的来龙去脉,便去拜访刘坤一。
刘坤一不好怠慢这位状元,客客气气地将他迎进大厅,宾主寒喧了一番后,刘坤一便问起张謇的来意。
张謇道:“过去张大人要办棉纺厂,从国外买回一批机器。现在堆栈多年,无人问津,锈蚀得不成样子。与其堆置不用,不如转让给我们。”
刘坤一听了,忙道:“好说,好说。以后就让苏州道桂嵩庆负责办理此事,将这批机器降价卖给你们。”
将这批机器降价卖给你们
桂嵩庆奉命与张謇商谈,准备降价为五十万两卖给张謇。
当时张謇连买地皮、造厂房的钱都没筹置好,哪里有这么多的钱买机器!
桂嵩庆看在张謇状元的面上,商定将这批机器作价五十万两为官股,另要张謇筹集五十万两为商股,筹办棉纺厂。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几个董事怕工厂办不成,纷纷退出董事会,这样,筹款之事便完全落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第二年就赚了十二万两银子
张謇利用他的状元身份,与各方面人士洽谈,请求援助。
有一次他从南通到上海去集资,回来时连路费都没有了,只好写了些条幅到街上去卖。有人在街上认出了这位鼎鼎大名的状元,状元在街头卖字的新闻顿时传遍了上海。
写了些条幅到街上去卖
经过他的百般努力,用筹集来的资金买地皮、造厂房,再将机器运来安装好。到了工厂准备开工时,他的手头已经没有资金可供周转了。
张謇孤注一掷,决定马上开工。以低廉的工资招来一批当地的姑娘做工人,将手头仅有的一些棉花纺纱,纱卖出后再买棉花。
这样纺了卖,卖了纺,自行周转起来。
这一招果真有效,把即将夭折的工厂救活过来。当地的棉花好,价格低,因而纺出来的纱不仅光洁结实,价钱也很便宜,一时成了抢手货。
销路一打开,资金周转得就快了,这家工厂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开工,第二年就赚了十二万两银子。
赚的钱也越来越多
以后,大生纱厂越办越兴旺,赚的钱也越来越多。
他不断地用赚来的钱扩大再生产,又成立了通海垦牧公司、大兴面粉公司、广生榨油公司等。
不断地用赚来的钱扩大再生产
他还兴办了一些学堂,造就了一批人材。
张謇,这个清代的状元,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我国近代有较大成就的实业家,为发展民族工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编辑 刘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