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简史1777
文 雷剑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国人无不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当时,北京正在举行春闱会试,一些台湾籍、辽东籍的举人听到家乡将要落入日寇之手,个个悲痛万状,泣不成声。
士人皆为尔汗颜
国难当头,广东举人康有为拍案而起,指着东南方向,大骂卖国贼李鸿章:“如此辱国丧权之约,这厮竟落得下笔去!身为朝廷重臣,上有负皇天恩德,下愧对黎民百姓!这等奇耻大辱,尔不汗颜,士人皆为尔汗颜!”
四月初,正当光绪皇帝被迫要在条约上盖上皇帝大印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一千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朝廷不要批准这个卖国求和的条约。
一千多名举人联名上书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公车:汉代以公家车马运送应举的人,所以后人把“公车”作为入京应试举人的代称)。
一篇万言的《上皇帝书》
这一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了一千多名来自各地的举人,冒着北京春季的风沙,浩浩荡荡地来到都察院门前请愿,求都察院向皇上转达举人学子的意愿,但受到了冷遇。
在这以前,各省的举人都已纷纷上书请愿,都没有答复。
为此,康有为、梁启超召集一千三百多位举人到松筠庵议事,提出联名上书皇帝,以免被扣压起来,递不到皇帝手中。
会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写成了一篇万言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签名之后,在康有为的率领下,又浩浩荡荡地开到都察院,要求将《上皇帝书》转交给皇上。
康有为(左)和梁启超(右)
这一壮举虽然也遭到了守旧顽固官僚的阻挠,但震动了朝野。
以此为开端,揭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的序幕,它的发动者就是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
第一封《上皇帝书》
康有为,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生,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广州)人。
他在读书时就很注意改革社会的学问,青年时代就立下了“经营天下”的志愿。
二十多岁时,他游历了香港、上海等地,亲眼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远胜封建制度,就开始努力学习西方科学文化,钻研西方政治理论思想,从“声光化电”到史志游记,无不涉猎。
24岁时,他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落第后,便回家乡潜心攻读“西学”,逐步形成了他的改良主义思想。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30岁的康有为再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应试。此时,正逢中法战争失败,面对中国贫穷落后,屡遭外侮的现状,他痛心极了,立即奋笔疾书,写出了第一封《上皇帝书》,痛陈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险境,呼吁皇帝“幡然图治”,自强而救国。
“一个布衣学子,竟敢横议朝政,放肆!”康有为这封言辞激烈的上书自然遭到朝廷顽固派的阻挠,没有转递给皇帝。
竟敢横议朝政
更有甚者,本应考前中3名之内的康有为的试卷,递到主考官徐桐手里时,他看到“康有为”3个字,也不管试卷如何,便泼口大骂:“这就是上书皇上的康有为吗?如此狂妾,不可中!”提起笔来就勾去了他的名字。
(待续)
(编辑 刘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