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数民族节日·水族1
水族的传统佳节
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总人口近30万,主要聚居在都柳江(珠江水系西江干流黔江段)、龙江上游的三都水族自治县。
每年农历清明节后的第一个卯日,是都匀市内外(即基场、阳和、奉合)水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水语叫“借念”,意为铜鼓节。

水族人民世世代代酷爱铜鼓,并视为权力、财富和图腾崇拜的象征。水族山乡素有 “铜鼓王国”之称,仅就三都水族自治县与都匀市毗邻的3个水族乡,至今仍保存和使用400多面古代铜鼓,几乎每个自然村寨或家族都有一两面铜鼓。
水族地区的铜鼓,面宽1.5尺到2尺之间,大多是未经入土的传世品,鼓面和鼓身多为云雷纹和几何图案,型制多属麻江型和石寨山型。

水族铜鼓
铜鼓是一种比较笨重的打击乐器,演奏时,用绳索系住铜鼓的一耳或两耳,离地1尺左右悬吊起来,演奏者二人,一人右手执鼓槌弯腰敲击鼓面中心的太阳纹,左手执竹鞭敲打鼓腰作伴音,另一人双手用木桶,对着鼓腹一前一后地拍动,摇动空气,调节鼓的声音,使音按节奏要求,忽高忽低,时强时弱,增加演奏的效果。

铜鼓演奏
(由来)
相传,古时居住在龙江下游的一支水族先民,被迫迁居到都匀陈蒙山上下,开荒种地,繁衍生息。但这里山高路险,森林茂密,野兽出没。先民中有12个兄弟,为了不让官兵发现,分居在12个山垭口(又叫12翁,如翁奇、翁降、翁布等等),平时各自耕田劳作,有事就敲击铜鼓传呼。在一次战斗中,陈蒙山垭口的鼓手不幸牺牲了,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因此,每年在他逝世的这天,12翁的寨老都带上自己的铜鼓,带领自己的家族会集到陈蒙山垭口的草坪上,举行祭祀庆典,这就是铜鼓节的来历。
(习俗)
节日当天,会场中央草坪上,竖起两根木桩,中间横着一棵杉杆,杉杆上悬挂着12面铜鼓,鼓面中心有12芒,周围有龙、凤、青蛙等图案,云纹古朴,庄重威严,恍若出土文物,让围观者增添几分神秘感。

开幕式上的击鼓仪式
中午时分,数千名水族盛装的男女老少,有的吹芦笙、唢呐,有的骑马,有的挑着各种食品,从四面八方纷纷云集山垭口、松林脚下的公路旁边,临时搭起一排排五颜六色帐篷、遮阳伞,有的卖凉粉、水果,有的卖花线、小百货、民族商品等,形成节日商贸一条街,使往日岑寂的山野变得热闹非凡。
12响礼炮鸣放后,隆重的庆典仪式开始了。一位身着土布长衫的水族寨老吹响牛角号,12面金鼓齐鸣,顷刻山摇地动,彩旗飞舞,一片欢腾。接着,寨老再次吹起号角,走在队伍前面,后面跟着几十名芦笙手和银饰叮当、盛装打扮的妇女,大家踩着乐曲鼓点,环绕12面铜鼓走成一大圈,兴高采烈地跳起了水家拙朴豪放的铜鼓舞。
此时,如果有客人来,人情好客的水族人定会献上节日的美酒,并邀客人一道跟着节拍跳舞,让客人切身感受水家铜鼓节的风情。
(据《水族文化》等,改写 武慧生)